当八月的阳光洒满白洋淀,万亩荷花在碧波上舒展粉白的花瓣,一叶木船划破水面,惊起几只水鸟 —— 船头老渔民手中的长篙,与七十多年前雁翎队用过的船桨几乎一模一样。这片被誉为 “华北明珠” 的湿地,不仅有 “接天莲叶无穷碧” 的美景,更藏着一段荡气回肠的抗日史诗:当年雁翎队的勇士们,就在这芦苇荡与荷花淀之间,用土炮、鱼叉谱写了 “水上雁翎,陆地猛虎” 的传奇。
1939 年秋,日军的汽艇第一次闯入白洋淀,试图控制这片连通冀中与冀西的水路。安新县北冯村的猎户赵波,带着二十多名渔民在淀边的 “嘎子村” 秘密集会,他们将鸟枪枪管缠上雁翎(防止水汽进入),成立了 “雁翎队”。如今在白洋淀抗战纪念馆,仍能见到赵波用过的 “大抬杆” 土炮,炮身上的雁翎纹路已被手磨得发亮,讲解员会告诉你:“这门炮曾在荷花淀打沉过日军汽艇,当时炮口就藏在荷叶底下。”
最惊险的战斗发生在 1941 年的 “端岗楼” 战役。雁翎队队员们穿着渔民的蓑衣,假扮成卖莲菜的商贩,划着满载莲蓬的木船靠近日军岗楼。当敌兵伸手去拿莲蓬时,队员们突然抽出藏在藕堆里的步枪,三分钟就端掉了这个盘踞半年的据点。如今在当年战斗的 “前塘淀”,每到八月,粉色的荷花仍会沿着当年船队的路线绽放,当地老人说,那是烈士们的鲜血染成的颜色。
八月的白洋淀,是活态的红色课堂。乘木船穿行在 “雁翎队伏击区”,芦苇荡里的水道狭窄曲折,船夫会指着一处荷叶密集的水域说:“这里就是‘迷魂阵’,当年雁翎队把日军汽艇引进来,转眼就没了踪影。” 在 “嘎子印象” 实景演出地,演员们还原着当年的 “水上游击战”:有的队员潜水用凿子凿穿敌船底板,有的在船头甩出水雷(用酒坛装满炸药制成),爆炸声混着荷花的清香,让人仿佛穿越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。
在白洋淀文化苑的 “雁翎队纪念馆”,一封泛黄的家书让人泪目。这是队员李勇写给母亲的:“娘,我在淀里打鬼子,荷花很好,勿念。” 信纸边缘还沾着几片干枯的荷叶,那是他从战场顺手摘下的。馆外的码头边,停靠着一艘复刻的 “雁翎船”,船舷两侧的雁翎标志迎风飘动,与远处的荷花淀构成一幅壮美的画卷 —— 当年战士们守护的这片水域,如今成了孩子们嬉水的乐园,莲蓬的甜香里,再也闻不到硝烟的味道。
当暮色降临,淀边的 “雁翎灯” 次第亮起(渔民们为纪念烈士挂起的灯笼),灯光映在荷花上,恍若无数跳动的星火。老渔民划着船唱起《雁翎队之歌》,歌声里 “芦苇当青纱,荷花作屏障” 的句子,与荷叶的沙沙声交织在一起。这一刻忽然懂得,白洋淀的荷花为什么开得这样艳 —— 那是因为脚下的土地,浸透着英雄们的热血与深情。
保利配资-正规好的配资平台-在线配资服务-杠杆配资哪家好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