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象一下,一个指挥千军万马、被誉为“红军之父”的大人物,一辈子最遗憾的事,竟然是“没吃太饱”!数据显示,朱德元帅从小到老始终生活节俭,哪怕身居高位也“粗茶淡饭过一生”。这是不是颠覆了你对元帅生活的想象?那么,问题就来了,他为什么会这样?他到底挨过哪些苦?他的餐桌上,到底有什么传奇?往下看,你一定会被他的饮食故事惊到。
一说“朱老总”,有的人想到的是驰骋沙场、运筹帷幄,有的人却想问,这样的大人物是不是天天山珍海味?说到这儿,要告诉大家,关于朱老总的饭桌,那才真叫一个“朴实得让你怀疑人生”。一边是“红军之父”的威名在外,一边是每顿饭清汤寡水到极致——有人说他太节俭;也有人觉得高位不享福,是不是太较真了?但这里面可有料,朱老总的饭桌,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?想知道他为啥一辈子没吃饱,悬念留给你。
话还得从头说起。朱德老总出生在四川一个普通农家,穷到连高粱稀饭都难得喝上几碗,吃的最多的就是地里的红薯、杂粮。小时候,他看着地主家油亮的回锅肉,肚子咕咕叫,可家里一年难觅荤腥。这样的出身,让他对“吃饱”有着超乎寻常的渴望和敏感。后来上了云南讲武堂,成了学生,日子稍微好点,他却还是习惯了粗茶淡饭。同学吃大餐,他啃杂粮饭,心安理得。也难怪70年后,老战友回忆说:朱德一生就没脱过“百姓饭桌”。
可这样的饮食风格,有人觉得是装,有人却说他从小磨出来的。老朱不在乎别人的看法,自己吃得自在,战友情深,大家干活气更足。这吃饭事看似小,其实没谁比老百姓更懂那点滋味。不信?你问父辈们小时候的饭桌,和朱老总的故事对比一下,是不是差不了多少。
按理说,革命胜利了,地位高了,应该“吃香喝辣”才对。但事实恰恰相反,朱老总的生活,没有享乐,倒像“每餐拼团、天天大锅”。建国后,有元帅工资不拿,非要和朱夫人两人工资过家。孩子一堆,亲戚要照顾,大锅菜里基本看不见几块肉。哪怕特殊时期,孩子们围着桌子看,好不容易上个菜,一碗回锅肉都得分着吃,朱老总嘴里还不舍得咽。
正当大家以为,老革命终于可以稍微享一享了,结果一场三年自然灾害,让朱家饭桌更简单了。每天一锅“菜糊糊”,剩下的就是见缝插针地省——什么萝卜皮、剩菜叶,刮干净腌一腌,都成了下饭菜。有人说,朱老总活得太辛苦,享受点又能怎样?但他偏要严格与普通人一样,背后到底图的是什么?
最让人意外的是,这么多年,朱德对“好东西”不是没有喜欢。小时候“梦寐以求”的回锅肉,一辈子难忘。长征时为了打发饥荒,把牛蹄筋、马蹄筋丢下当宝,用来熬汤给大家分着喝。后来,家里条件好了,偶尔也能吃上些鱼虾、汽锅鸡、排骨。但你以为朱老总就此放飞自我?不!上世纪50年代,厨师专门买了对虾,本以为可以让老总解馋,没想到他一问价钱,直接严肃拒绝:一吨虾能换好多钢材,国家要钢,他可以不吃。厨师苦笑,只能收起好心。
原来,朱老总的省,不是“铁公鸡”而是“想着大局”。家里人没享福,反而让整支部队都安心,因为“官兵一致”,“一起吃百姓菜”。等你再看那一碗清汤、那盆团结菜,会不会觉得背后多了份份量?
一切看上去风平浪静,可朱家的餐桌上,其实考验不少。到了晚年,朱老总被查出糖尿病,医生三令五申不能再吃肥肉,尤其是他最爱的回锅肉。这下麻烦了,馋归馋,朱夫人看得紧。“有没有偷吃?”成了家里的一抹小幽默。直到有一次,客人点名要回锅肉,朱总眼睛放光却硬憋住。聪明的孙子瞅准机会,偷偷夹了一块到老爷子嘴里,这一口吃得比“胜仗”还开心。可嘴里的香,换来的仍是清素为主,每天和普通百姓一样,“能多省一点就多省一点”。
大家都盼着生活好起来,朱家却越来越“扣”,家有十几个孩子,工资不够花。遇到粮食短缺,非但不往上打报告补粮,反而示范节约,靠一锅菜糊糊咬牙撑过去。反倒让家里和战士们心连心,谁也不敢偷懒、搞特殊。
这么多年,朱德老总怎么就不自己“开小灶”?“饿肚子”就那么光荣吗?也许有人要说,这不是死要面子活受罪吗?别人都能享福,干嘛自己跟自己过不去?“省出花的”就好了吗?说实话,要不是历史记载和无数人的回忆,真不敢相信一个元帅就是这样活的。可换个角度想,老朱要是图享受,拿高工资,餐餐大鱼大肉,老百姓还怎么看得起?动不动就把“团结菜”端上桌,是不是“做样子”“装清高”?这些话听起来不好听,但扒拉一圈,你还真挑不出太大毛病。
再说了,“大锅饭”吃了一辈子,老朱也没被饿瘦多少,身体还硬朗地撑到80高龄。你说,坚持节俭能不能防病治病,那真得看命。不过,他“苦自己、肥别人”的做法,估计那些怕饿的元帅们都没法学得像。饭桌上分肉都是孩子抢着来,这场面,你要说是纪检纪录片,我都信。
到底是“自找苦吃”还是“真性情”?谁也说不准。有一说一,朱老总的饭桌哲学,跟现在追求“小确幸”“精致生活”的潮流是反着来的。嘴上说着“吃不饱”,心里却吃得明白,比谁都畅快。
看到这儿,不禁要抛出个大难题:朱老总一生节约,省吃俭用到极致,这真的是值得敬佩的高风亮节,还是另一个角度的“过度清贫”?有人说,领导就该和群众一样,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一心为民;也有人反驳,高层有高层的待遇,节约归节约,没必要饿着自己“树榜样”,毕竟自己都吃不饱了,怎么带大家过上好日子?你觉得呢?是该像朱老总那样,把节俭做到极致,身教重于言教;还是应该合理享受、改善生活,这样才能体现革命成果?你怎么看朱老总的餐桌哲学?改革开放后,我们是不是也该重新思考“吃苦”“享受”之间的度?欢迎留言,说一说:你是支持“苦出幸福”,还是“该享受时就享受”?
保利配资-正规好的配资平台-在线配资服务-杠杆配资哪家好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